時尚品牌不再依賴中國明星?為何時尚界紛紛選擇韓國市場?

隨著社交媒體崛起,「流量」成為眾多時尚品牌的指標,並且開始爭奪「流量明星」和「帶貨女王」,邀請他們擔任品牌代言人、品牌摯友、或是品牌大使,而且中國市場更是時尚品牌的必爭之地。只是中國市場往往充滿「文化地雷」和「政治地雷」,時尚品牌至今甚至不斷遭到「經濟綁架」,逐漸陷入缺乏選擇的困境。可是當年時尚界為何掀起爭奪中國明星的戰爭?為何近年時尚品牌紛紛捨棄他們?

〝眾多中國明星陷入醜聞風波〞
其實比起當年眾多中國明星「風光」成為品牌代言人、品牌摯友、或是品牌大使,顯然近年時尚品牌已經開始考慮是否應該繼續投資「流量明星」和「帶貨女王」。因為2021年,鄭爽、吳亦凡、張哲瀚和王力宏相繼陷入醜聞風波,亦讓品牌必須迅速終止合作關係。2018年Dolce&Gabbana陷入辱華事件、2019年Coach、Givenchy和Versace等等則是陷入國家主權風波、2021年新疆棉花引起「時尚獵巫」。只是短短幾年時間,中國市場屢次出現「文化地雷」和「政治地雷」,亦讓時尚品牌明白原則比起合約更加重要,只要品牌深深綑綁「流量明星」和「帶貨女王」,最後只會遭到中國市場「經濟綁架」!

〝中國進入流量時代〞
雖然以往時尚品牌都有邀請中國明星擔任品牌代言人,例如當年Gucci邀請李冰冰擔任全球品牌代言人,除了由於她的國際地位外,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她沒有任何負面新聞,能夠註冊品牌的核心價值。不過自從2014年開始,吳亦凡和鹿晗先後離開EXO-M回歸中國發展,楊洋和李易峰則是憑著偶像劇集迅速崛起,中國市場正式進入流量時代。2016年,鹿晗和吳亦凡先後成為Cartier品牌摯友和Burberry全球品牌代言人。2017年,Angelababy成為Dior中國區品牌大使,迅速掀起中國年輕世代的熱烈追捧。時至今日,幾乎所有能夠爭奪流量的「流量明星」和「帶貨女王」,都會獲得時尚品牌的青睞,當中CHANEL和Dior更是不斷爭奪中國明星!

〝中國明星消耗品牌的核心價值〞
時尚品牌邀請中國明星攜手合作,主要原因還是渴望能夠透過建構粉絲經濟刺激銷售,正如當年Miuccia Prada接受訪問的時候,曾經表示中國年輕世代不是透過他們認識Prada,而是通過蔡徐坤認識Prada。儘管如此言論看似荒謬,但是不能否認中國市場確實如此扭曲。年輕世代不是追捧Miuccia Prada的設計,而是因為支持偶像蔡徐坤能夠成為品牌代言人,所以選擇支持Prada。換句話說,若果不斷降低挑選品牌代言人、品牌摯友和品牌大使的標準,只會過度消耗和稀釋品牌的核心價值。不過比起以往時尚品牌高調宣佈邀請哪位中國明星擔任品牌代言人、品牌摯友、或是品牌大使,顯然現在眾多時尚品牌已經變得低調,就像自從2022年3月開始,Prada的社交媒體已經鮮少提及蔡徐坤,甚至只是邀請Tom Holland親自演繹2022年春夏系列,足以證明時尚品牌對於中國明星的態度已經開始轉變!

〝時尚品牌為何放棄中國明星〞
或許,自從2018年Dolce&Gabbana辱華事件掀起軒然大波,時尚界已經開始觀察如何擺脫對於中國明星的依賴。始終就算當年楊冪選擇強硬解除合作關係,但是吳宣儀依然願意成為Versace中國區品牌大使、易烊千璽和Givenchy Beauty解除合作關係,蔡徐坤同樣登上中國區品牌代言人的寶座。由此可見,抵制行動僅僅只是一場「時尚獵巫」,沒有任何實際效果,導致時尚品牌不再願意遭到「經濟綁架」。何況比起制度更加成熟的韓國市場,中國市場充斥過多難以掌控的因素。例如連續兩次觸碰「文化地雷」和「政治地雷」的Calvin Klein,雖然遭到林允和張藝興終止合作關係,但是隨著品牌先後邀請BLACKPINK的JENNIE和鄭好娟攜手合作,反而更加能夠拓展國際市場,亦是為何眾多時尚品牌不再願意擁抱一個「計時炸彈」!
